行业动态

Wanzefeng

麦康森院士:开拓离岸深海养殖空间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需求
时间:2021-06-30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麦康森   中国工程院院士

 

      麦康森,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家,中国工程院院士。曾任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、副校长。现为中国海洋大学的教育部“长江学者奖励计划”特聘教授,教育部“长江学者奖励计划”创新团队带头人,“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”获得者。
      开拓海水养殖新空间,开展深远海海水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,是保障我国食物安全和近海生态安全的需要,也是有效利用我国海洋资源、宣示海洋权益的需要。麦康森院士曾在“2012中国南方智库论坛—海洋经济与广东未来发展”上发表讲话,他认为,我国应从战略高度来发展水产养殖业,开拓离岸深海养殖空间,发展大型基站式深海养殖装备技术。以下为演讲内容:


我今天要在这里谈海洋经济里一个微观的、更小的空间——水产。说水产很重要,为什么呢?

第一,保障水产品供给是我国持续发展的刚性需求。

地球上第 70 亿个人诞生后,我们发现有 1/5 的地方被占满,还有 4/5 的地方是海洋,所以世界的人口繁殖与自然的压力越来越突出,对占世界20%人口的中国,这个问题就变得更严重。走向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必然选择。海洋资源很多,但是生物资源是第一资源,吃饱是最重要的。

我们看一下地球就可以看出,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是我们人类向海洋要的第一资源。这是鱼,它占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率 90% 以上。关于水产养殖的问题,有一篇文章《未来的鱼》中的结论是“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水产品的需求,除了养殖别无它法”。在 1970 年,水产养殖只占 6%,2006 年全世界食用的水产品中,超过了 50% 来自于水产养殖,中国这个数字是 70%。在这篇很严肃的文章里作者用调侃的话说,“今天我们在餐馆点菜的时候,经常有人问这个鱼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,到 2030 年后,别问了那都是养殖的。”

2011 年时代刊物杂志发表一篇文章《这是鱼的未来》。西方人发现在人类餐桌上,现在唯一合法的野生动物只有鱼了。当然在广东看来,也许不单单是鱼。总之,他认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,所有的动物都是从狩猎到养殖,鱼能逃出这个命吗?不可能。未来水产品一定要靠养殖来提供, 这是第一个结论。

美国环境经济学家莱斯特·布朗著有《谁来养活中国人?》这本书,2008 年在北京时,他提出过两个观点,他认为过去30 年中国对世界做了两大贡献 :一是计划生育,二是水产养殖。他是完全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做出这个结论。

在中国,哪里有水,哪里就有水产养殖,中国人能吃的无所不养,从海藻一直到鳄鱼都有。中国的水产养殖很重要,有4000 万人以此为生,有 1300 万人以此为业。2006 年我统计的数据,中国水产养殖量占全国水产总产量的 70%,通过这个数据,我们可以得出这是刚性需求。但是我们猪肉出了问题,领导要去看,我们水产品出了问题,领导没时间去看,这是认识的问题。包括我国渔业部门也有这种感觉,我们无法跟粮食争,也无法跟猪争。2010 年中国生猪产量 5000 万吨,水产品也是 5000 万吨。鱼和猪其实是一样的,只不过是一个是养在陆地上,一个是养在水里。但是我觉得鱼更好,因为养鱼比养猪节省更多的粮食,污染环境更少。我们比较 2010 年,养 5 千万吨的猪和鱼,猪消耗饲料是 1.75 亿吨,鱼只要 6 千万吨。中国猪饲料产量 2011 年是 6800 万吨,鱼饲料是 1400 万吨,排出粪便猪是 6062 万吨,鱼是 1011 万吨。很明显,养鱼会省下更多的粮食,更保护我们的环境,我们的环境更可能持续利用。

第二,水产养殖是我国改善食物结构、保障人民健康的刚性需求。

这是关乎中国人健康的话题。中国非正常死亡人员的死因在哪里?我们看一下九个国家的疾病,在我国发病率中,第一是脑血管疾病。这与我们食物结构发生变化有关系。这是全球的统计数据,n-6PUFA 摄入是人类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诱因之一,这是我们摄入的植物脂肪跟心脑血管疾病高度相关。中国人消耗的植物油太多,消耗的猪肉太多,食用水产品可以大幅度的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。

中国过去 30 年经济高速发展,我们食物结构转变,在大量摄入动物蛋白的时候我们应该吃什么?我们要告诉国人,水产品会更健康,所以中国人的健康对水产品也是一个刚性需求。

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,世界资料资源匮乏的大国,有 50%-80% 都依赖进口,环境的持续利用已经受到严重威胁,人民健康受到传统饮食习惯的严重威胁,我们应该从战略高度来发展水产养殖业。

那么我们现在水产养殖面临的情况是怎样?水产养殖发展消耗资源,规模快速扩张,片面追求产量,不重视质量、安全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。这是水产养殖业过去 30 年体现的共同特征。

我们又面临哪些挑战?我总结为10+1 缺。中国缺地、缺水、缺工程化的养殖工程技术、缺良种、缺蛋白源、缺劳动力、缺良药、缺安全保障、缺品质保障、缺良好的加工消费习惯,还有一些企业缺德。

我讲其中几个缺:缺水。不但没水,由于过去的发展,水质严重恶化,有水也养不了鱼,或者能养的鱼我们也不敢吃。陆源污染正在毒化我国近海海域。还有缺地,房地产的不断开发,加上水产养殖的免税、地方政府不支持,使我们可养的面积越来越少。

第三,我们知道只有中国人才能养活我们自己,有那么多的挑战和缺失,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哪里?

1、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与土地资源,原来的养殖模式、发展模式绝对不适合我们未来的发展,尤其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,像长三角等等。传统池塘生态工程化改造,这是非常必要的,我国现在投入进行池塘生态工程改造是对的,但是远远不够。我们可以比较一下,现在山东实行的循环水养殖,最高达到每立方 55 公斤,我们 10 立方水相当现在一亩的精养鱼塘,而非洲一立方水可以达到一吨,对提高单位水体、单位土地的产量来讲,潜力是非常大的,其核心技术是水处理技术,水的循环使用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,对经济发展的沿海珠三角,我们向这个方向走是责无旁贷的。最近 10 月份我到江苏去,我发现江苏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面,做的非常之好。作为广东应该在陆基工程化全循环养殖起引领作用,因为你有资本,你也更缺地,广东的陆基水产养殖必须要有所作为。

2、开拓离岸深海养殖空间,这是中国水产养殖发展的战略需求,是 300 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如何利用的问题。中国海洋 300 万平方公里,有2/3 在广东面前, 非常有发展前景。现在我国近岸是普通的小网箱养殖水平很差,现在普通网箱达到1900 万立方米,产量只有 27 万吨,每立方水只有14 公斤,比池塘养殖高不了多少。过去 10 年,我国深水抗风浪网箱有 290万立方米,但是利用不太好,只有 5 万吨的产量,单位水体产量也只有 12.3 公斤。

开拓离岸深海养殖空间,这是我国发展趋势,因为近海养殖会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。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后,追求的不是量,是质和安全。利用深海养殖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,过去我国老百姓做不到,未来我们怎么做?

我们的南海——我们 300 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差不多 200 万平方公里在这里,我不知道广东与南海是怎么分这片海的,但是海南也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开发这片海,广东的海洋空间在全国是最大的,如果利用好这片空间,我们先走一步,再走远一点可以到黄岩岛了,再走远一点可以到南沙群岛。

发展大型基站式深海养殖装备技术, 我们工程院会向国务院提建议,深海海水养殖未来不是梦。

我与大家分享一个方案 :在深海网箱养殖。深海养殖工船,以 8 万吨到 30 万吨的报废油轮改造为大型养殖工船,养殖集海上养殖、渔船补给、渔获物处理、船上加工为一体,是面向深海的游戈式渔业平台。中国海洋渔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研判,就是远洋捕捞与大型养殖工船效益比较。2011 年中国远洋捕捞,出海的鱼船是 1641 艘,捕捞产量是 114.7 万吨,如果我们要继续提高比例,从养殖的角度来看,养殖工船跟远洋捕捞比较,单位船产量,养殖是捕捞的 7 倍,单位功率产量,每千瓦配置的产量养殖是捕捞的6.9-13 倍,单位油耗,养殖是捕捞的 3-6倍,单位人力鱼产量,养殖是捕捞的 2.8-5.7 倍。

养殖工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,有人会问,把网箱、船放在深海里养殖,是不是把大海污染了?你放心好了,占地球表面 4/5 的海洋,养几百吨的鱼是小意思。我们远洋捕捞的外交成本较大,养殖可创造更和谐的国际环境。如果我们把养殖工船、网箱挂到我国政府与发布领海声明的钓鱼岛附近海域,我们就能实现民间的海事存在。

中国的海水养殖航母当然不是梦。中国 30 年前做不到的事情,30 年前不敢想的事情,现在我们敢想也肯定能做到。

怎么做到?资本投入方面,国家、地方政府的战略投入以及上市公司(民间资本)的投入。从中国食品安全角度,我们深海养殖的鱼肯定更安全。在中国,小康生活水平、天天讨论食品安全的人,估计不止 3 亿人。在国人饮食习惯的改变上,也是我们非常需要考虑的事情。广东人在改革开放以来对深海革命起了很大的引领作用,尤其广东人的饮食习惯,广东人要吃生猛海鲜容易,但乌鲁木齐人要生猛海鲜,就要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运到当地,浪费很多资源。我希望广东人再次引领中国对水产品消费的习惯,告别生猛海鲜,在这个问题上,你们责无旁贷。